项目简介:
本项目对不同区域、不同时代和不同成熟阶段煤系有机质的演化过程、机理,油气生成、运移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中国北方石炭-二叠纪、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显微组分成因、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油气生成模式,以及成煤早期有机质演化及其生烃等方面获得新发现。发表的20篇代表性论文分布在OrganicGeochemi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Geology,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和Energy Exploration & Exploitation等知名国际期刊上,他引600余次。本项目主要科学发现和影响简介如下:
(1)对中国北方石炭-二叠纪进行了精细显微煤岩组分划分和煤地球化学指标及其成因的定量研究。首次在二叠纪发现了新的显微煤岩类型并提出了成因分类;其相应地球化学参数的提出为科学评价煤系生烃能力提供了新依据与支撑;生物标志化合物的新发现完善了中国北方成煤植物类型和有机质演化理论。
(2)深入研究了中国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源岩的显微组成特征,发现该区域煤系有机质属于正常成熟生油模式;剖析了煤系原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西北地区煤系含油气盆地中,煤系泥岩是主要的油源岩,煤和碳质泥岩是次要的油源岩。
(3)以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和生物标志物参数为依据,推导建立了多元混合原油定性与定量判识地球化学方法,并判识准噶尔盆地亿吨级彩南油田原油为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三套烃源岩生成原油的混合原油;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系烃源岩天然气运移、逸散模式,为天然气的勘探开发提供依据。
(4)首次设计并实施了长达10年的成煤早期有机质演化及其生烃的模拟实验,较好地解决了已有模拟实验温度过高、时间过短和考虑因素单一等问题,更加符合成煤植物沉积阶段的实际地质情况,在有机质的早期演化以及油气生成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发现:藻类有机质未熟油的很早生成;泥炭显微组分的显著变化;代表性高等和低等植物有机质较为完整的成煤早期演化信息;以及细菌等微生物和无机环境的明显影响。